艺术精品并非要靠国有电影制片厂
2010-01-25 12:55:27 作者:阮仕林 来源: 浏览次数:0 网友评论 0 条
2010年1月18日上午,我邀请了几个朋友来家中观看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电影《我和红七军》。我之所以关注这部电影,之所以邀请朋友一同观看,原因是这部电影是我的好友梁润生先生的作品,他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人!
《我和红七军》是一部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,讲述的是国民党军官梁超被俘后被红七军感化,最后毅然投身到革命队伍中的故事。看完之后,我和我的朋友都被影片中宏大的场面所震撼。如果用时下流行的说法,把电影按“大片”和“小片”来划分,《我和红七军》无论从哪个方面说,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大片。
然而,《我与红七军》的拍摄单位却是一个民营公司:北京东方明星数字影视中心!梁润生先生对我说如是说!
民营公司照样能拍摄出观众喜欢的影片!这是我和我的朋友看完影片后得出的结论。
电影走向市场后,投资人和制作方挖空心思追求票房收入本无可厚非,但问题的关键是,耗费巨资所拍摄出来的影片到底给观众带来了多少惊喜?!中国一年能拍摄多少部“鸿篇巨制”?就拿《我和红七军》来说,除了扮演邓小平的卢奇是观众熟悉的面孔外,其他演员可能知名度并不高,还有,枪林弹雨、硝烟弥漫的场景频频出现,群众演员三百多人,不能不承认它是一部战争大片。这样一部电影却出自于一个民营公司,那么,一部反映现代题材的影片肯定会更容易驾驭了。我们的电影人如果都能为中国大多数普通观众着想,多拍摄一些观众喜闻乐见、贴近生活的影片,中国的电影能不振兴吗?电影虽然是一门综合艺术,但作为一般观众来说,所关注的是影片中感人至深的剧情,而并非华丽的明星阵容和云天雾地的打斗场面。
也许在有些“大牌电影人”看来,数字电影不是艺术,难登大雅之堂,冲击不了好莱坞,评不上这个奖那个奖,可是,如果中国的电影人都把目光盯在国际奖项上,那么,中国的电影就很难长足发展了。
好在事实并非这样。不少电影人把目光盯在了数字电影上,把精力投放在了为普通观众生产优质的精神食粮上。就拿梁润生先生来说,我和他在珠影相见时,他聊的最多的就是数字电影,他说,数字电影(Digital Cinema)是现代影视技术的发展方向,也是未来卫星、通信和网络传输中主要信息内容之一.,它虽然和数字电视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,但又具有各自的特殊之处.目前国际上共有3个组织正在分头制定数字电影的有关标准(DCI、SMPTEDC28和ISO/TC36),我国也陆续制定和发布了本国的数字电影标准。望着梁润生先生激情飞扬的样子,我的心情也很激动,分手时,我对他说了一句话:我希望在两年内,能在央视电影频道看到你的作品。
那次谈话的时间是2009年的秋天,距2010年1月18日仅有一年零三个月,梁润生先生果然没有让我失望。其实,梁润生先生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拍摄了《我与红七军》、《爱在浪漫时》、《青花运》、《鹭语》、《东方狮王》等影片。主要电视剧代表作品有《红岸》、《围屋里的女人》、《中华之剑》、《四号女监》、《张思德》、《寒秋》、《美丽的南方》、《和平硝烟》、《刘三姐》等几十部四百多集,这是他努力的结果,我衷心地祝愿他在新的一年里,制作出更多更优秀的电影作品!
顶一下 0
踩一下
相关文章
[错误报告] [推荐] [收藏] [打印] [关闭] [返回顶部]